暖陽下,沿着運河閘弄口段慢慢走,在一片蘆葦蕩邊你能看到一幢古樸的建築,那是江乾區閘弄口街道近期剛剛重新啓用的會安閣。 經過一年多的修繕,原本老舊的閣樓從裏到外煥然一新,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也陸續開展,為靜靜的運河增添了不少人氣。 但場地的翻新只是一方面,如何真正讓會安閣變成居民喜愛的文化場所,成為閘弄口街道文化活動的新地標呢? 老舊建築“二次更新” 重新啓用後受居民青睞 昔日的閘弄口,有着“清涼閘”的典故,但隨着舊城改造,天仙廟、機神廟、女兒橋、永濟橋等歷史建築逐漸消失。 為了留住“閘們”的街巷文化,去年閘弄口街道正式把會安閣的“二次更新”擺上議程。 “針對裏院建築木材老化、漏水等情況,我們翻新了房頂,把腐木更換了,又把牆面重新粉刷了一遍。還請了設計公司,對內部進行重新設計裝潢。”閘弄口街道相關負責人説,此外,還為會安閣和庭院中的涼亭新裝了路燈,方便居民出行,“以前一到晚上這一片都漆黑的,現在有人氣多了。” 其實,在會安閣重新啓用前,閘弄口街道的文化、體育陣地都較為分散,還沒有一個集中的街道級文化中心,不利於常態化開展羣眾文化活動。 經過一番整改的會安閣,現在已然變成了附近居民青睞的休閒地。 如何長期開展運營? 引入專業社會組織 場地更新了,如何長期開展運營是第二道需要解決的問題。 “許多基層的文化場所會以政府自管的方式開展,但時間久了會出現活動項目單一、受益羣眾單一等問題,無法迎合當下年輕人‘潮玩’的需求。”閘弄口街道宣傳委員王盈坦言,“而完全外包給企業又存在費用高、定位難把控等現實問題。” 經過多方比較,閘弄口街道最終引入了一個有着多年文化工作經驗的社會公益組織,成功破解了難題。 85後的舜華是這個組織的運營人,初見會安閣,她就被這裏幽靜的環境、濃厚的文化底藴以及豐富的居民客流吸引了,四個年輕女生自此入駐會安閣。 “當時我們組織也正在找尋工作室,會安閣正好符合我們的要求。街道重視文化產業,也想把文創工作輻射到年輕人身邊,而我們有自己的活動經驗和資源,雙方的理念和目標是一致的。”舜華説。 據瞭解,自今年9月底會安閣試運營以來,舜華和小夥伴們已經組織開展了“四般閒事”古風展、會安市集、贈書等12場文化活動,吸引了周邊居民和學生的參與,反響非常好。 問起會安閣的變化,閘弄口街道文體幹事沈黎感觸頗深:“這裏人氣旺了很多,跟對面學校的互動也大大增加,會有不少小朋友放學後來我們這裏寫作業,有活動的時候,也會有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來參加。” 新老文化交融 “差異發展”各有千秋 與會安閣僅一河之隔的秋水詩社,屬於京惠社區的文化陣地。在秋水詩社,居民們可以作詩、剪紙、寫書法,體會老底子文化的傳承。 在會安閣,可以幹些什麼? “如果説,秋水詩社是德高望重的中年文人的話,那會安閣就是富有活力的文藝青年,既能體驗到古樸的文化,比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質船模、國學文化等,還能接觸各種新式文化。”沈黎説。 接下來,閘弄口街道還打算把街道融媒體中心引入會安閣,設立直播間,宣傳街道文化。還計劃引進微雕、評話等,豐富活動類型,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會安閣。 此外,閘弄口街道還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錢塘江文化社鄰之家融入會安閣,將其打造成街道文化、文明、宣傳“三融合”的新陣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錢塘江文化社鄰之家基地已正式通過驗收。 |